说话的温度

这篇短文最近一直在网络上流传,虽然标题是说话的温度,但事实上他一直在提醒我们:小心说话而且要说好话,话说出口之前先思考一下,不要莽莽撞撞得脱口而出。事情再怎么急迫,他要情趣的让大家知道问题以及来龙去脉,但往往是越急越说不清楚,反而耽误了时间。

急事,慢慢地说

大事,清楚地说

小事,幽默地说

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地说

开心的事,看场合说

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

别人的事,小心地说

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

现在的事,做了再说

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如果,对我有不满意的地方,请一定要对我说! 

 

我的爸爸

贺昇扬(14岁)

        我和爸爸在一起的生活时间并不多,但我知道爸爸很爱我,我也很爱爸爸。

  在我7岁半那年,爸爸回中国工作了,爸爸非常喜欢他在中国的工作。爸爸一走,家里就剩下我和妈妈了,我也只有在暑假才能见到爸爸。

去年暑假,我去中国看望爸爸。见到爸爸时觉得他矮了不少,可爸爸说是因为我长高了,才会觉得他矮了。他说我太瘦了,决心利用我在中国的假期,让我长

10斤,变成一个“小胖子”再回美国。爸爸知道我爱吃中餐,就带我去不同的餐馆,品尝不同风味的中餐。在美国也有不少中国餐馆,但是中国的中餐那才叫真正的中餐呢。我最喜欢吃的是北京烤鸭,一共吃了4次。最后一次吃烤鸭,爸爸开车带妈妈和我去了著名的“全聚德”烤鸭店。

  除了跟着爸爸吃了不少好吃的饭之外,我们还一起下围棋。爸爸回中国工作时,我还不会下围棋,所以下第一盘棋时,他还有意让了我两个子,结果当然是我赢了。爸爸这才知道我现在不仅会下棋,而且还下得不错。从那以后,他只有十分认真地和我下棋,才有可能赢我。

  我爱爸爸,我记得住从小到大他给我的鼓励。我相信爸爸,他说的话我从来不怀疑。我永远珍惜我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

  今年夏天,我还会回中国。这次,我和爸爸肯定还会一起去吃各种风味的中餐和下围棋。爸爸还说要带我去黄山旅游,我真想快点见到爸爸。

(寄自美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6-06-07 06 )

 

        我的妈妈30多岁,她是从事文字工作的——编辑。其实不用问,你从她那常年不离的眼镜就能猜出来个八九不离十。
  妈妈做过6年的老师和9年的编辑,因而,她对我的学习很重视,每天除了问我课上的表现,还要问我课下的表现。在我的眼里,妈妈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唠叨。
  每天放学回家,我刚一进家,妈妈就会摸着我的头问我语文作业是什么数学作业是什么。当我换了鞋,准备洗手时,妈妈就又说:快去做作业。当我拿出作业本时妈妈说:把字写工整,把头抬高点。我写到中间时,妈妈又说:作业写完没有?快点!”总要催促多次。过了一会儿我做完作业时,妈妈又说:抄错题了没有?看错字了没有?题做对了没有?”当我吃饭的时候,妈妈又说:明天上什么课?要把书带好。吃完饭,我正准备休息一会儿,妈妈又发话了:快去整理书包,快去洗脸、刷牙,准备睡觉。当我准备上床睡觉时,妈妈又开始唠叨了:明天要早点起床。最后还忘不了对我说:希望你做个好梦!”
这就是我的妈妈,一个爱唠叨的妈妈。

 

 

一道有趣的作文题

———看看海外儿童如何回答

 [作文题]有人说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往往没有在中国长大的孩子更能吃苦、更有出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编者按 美国亚特兰大爱默蕾中文学校的老师在讲授了《橘变成枳》一课之后,为同学们出了这道有趣的作文题目,提出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都有话要说的,同时这个作文题也是有益的,它引导孩子进行思考、比较,既审视自己,也关注他人。这种作文方法既使学生复习、消化了所学内容,又引导他们对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可谓一举两得。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只有用来表达思想,它才具有价值和生命力。海外中国孩子的认知水平大大高于中文水平,这是实际情况。他们活跃的思维应该成为他们用中文来表达的推动力。因此,爱默蕾中文学校这种边学边用的方法就比传统的先积累、再运用的方法更合乎实际。开始时,如果孩子们有想法要表达,但用中文表达起来比较困难,家长可以先充当孩子的“拐棍儿”,帮孩子把他的想法理成通顺的中文,然后再逐渐“断奶”、“退居二线”。也可以让孩子把不会写的字直接写成拼音,以免因为中途查字典而影响思路的连贯。文章完成后再把拼音逐一查出汉字换上。
  今天本版刊登5篇海外儿童写的作文。请大家予以点评,看看谁写得好。

最好取长补短
芳芳

     我觉得在中国生活的小孩比在美国的中国小孩能吃苦。因为:一、中国小孩在学习上有很大的压力,上好大学的竞争激烈,所以必须努力学习,去争第一。二、中国比美国总体的物质生活条件要差一些,比如:中国孩子大多要挤公共汽车上学,而我们都有校车接送。美国的小孩吃不了苦你也不能怪他,学校、家里都有空调、暖气,图书馆里丰富的藏书借阅很方便,计算机也很普及。
  什么叫有出息?是只有当上了科学家、有钱人才表示有出息吗?还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就表示有出息?我的表哥在中国,他就喜欢当厨师,我想他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厨师。我的表姐也在中国,她学习很好,可是谁也不知道她长大了能干什么,因为中国竞争很强,她也许考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在美国就业机会很多,相对成功机会也多些。
  我建议:在美国的中国小孩回中国去吃吃苦,中国小孩来美国放松一下。
  

关键在于个人

李想

        我不同意“在中国生活的小孩比在美国生活的中国小孩更能吃苦、更有出息”这个说法,因为什么样的环境就产生什么样的人。比如,有个地方的学生喜欢和别人比穿戴,到了那个环境的孩子就会和环境交融在一起,也比较在意起自己的穿戴。为什么呢?因为同学之间有无形的影响和压力。相反,若有地方的人只比学习成绩,对其他的事情都没兴趣,那么到了这个环境的孩子就会受到影响而努力学习,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
  课文里说,一个人由于环境的影响而品质变坏,同理,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只要努力学习,总有一天能够骄傲地面对世人。我的结论是:集腋成裘,水滴石穿,只要好好学习,不半途而废,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环境改变人

丁舒雨

     我对于“在美国的中国孩子往往没有在中国长大的孩子更能吃苦、更有出息”这种说法有两个看法。
  第一,我觉得主要是在于你自己;第二,我觉得跟环境也有关系。如果一个人从一个环境换到另一个不同的环境,这个人就可能会变。这就像“橘化为枳”里所讲的道理一样。以前,我在北京的时候,每天都能完成作业,姥姥、姥爷给我布置额外的作业我也不嫌多,钢琴也按时练。来到美国以后,因为环境的变化,学校的作业还能按时完成,但是妈妈给我布置点额外的作业我就觉得多,钢琴也练得不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环境和美国不一样,中国的老师每天都教导学生要能吃苦,要努力学习;而美国的老师只要孩子做得还可以,就夸好。
  但并不是所有在美国的中国孩子都不能吃苦。张德培、关丛珊他们就很能吃苦,也很有出息。所以我觉得主要在于你自己。

 

我们更独立

张鹏

     我不同意“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没有在中国长大的孩子更能吃苦、更有出息”的说法。
  我觉得在美国的中国孩子更能吃苦,因为我们是移民,刚到美国时年纪还小,爸爸妈妈要上学、打工;而在中国的孩子,家长有稳定的工作,而且一家只有一个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比如,我在中国的表姐就从来没有做过家务事,而我不到10岁就开始帮助爸爸妈妈煮饭、洗碗等等。所以我认为,在美国的中国孩子不娇气,更能吃苦。
  我也不同意有人说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没有出息。因为不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条件下都会有有出息的人和没有出息的人,这完全靠每个人自己的努力。

 

比较使我们看清自己

胡月衡

     我有许多在美国长大的朋友,他们中有些人很任性,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太忙了,就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最后被宠坏了!他们的爸爸妈妈没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所以这些孩子就不爱学习,整天玩,有时还会忘记写作业!
  中国孩子大多不像那样。他们的爸爸妈妈虽然也没有时间关心他们,可是他们自己有一个目标。尽管他们的学习环境也不是很好,但他们会朝自己的目标努力。一放学就开始做作业,把学校的书全部弄懂,考试前认真复习,每次都能得到很好的成绩。而且人也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很多在美国的中国孩子很有目标,他们学得比在中国生活的孩子还好!他们还有很多优点,比如有礼貌、不乱花钱,等等。
  我觉得橘化为枳这个故事说的是:要是你的环境好,就有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但环境对人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只要你有生活的目标,而且朝着那个目标努力,就会最终达到那个目标。

 

(寄自美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0222 第五版)

 

 

 

汉语谐音与吉利话

孙萍萍

 

谐音指的是字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吉利话则专指表达人们美好希望和祝愿的言语行为。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谐音现象,而且有不少时候和中国的吉利话有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中国的年画中常会看到鹿,就是取“鹿”与“禄”的谐音来讨个吉利。

在现代的中国民间,谐音和吉利话的结合更加广泛和普遍。单以婚嫁和春节活动为例,就不胜枚举。在湖南湘潭,男女定亲之后,每逢节日和岳父母的生日,男方要提礼物到女方家,礼物中必不可少的是一条鲤鱼,取其谐音“礼”,“知书达礼”的意思。

福建上杭一带嫁女儿时的一个重要陪嫁物品是“筷子”,取“快子”的谐音,“早生贵子”的意思。广东人的聘礼中一定要有莲子、石榴、桂花,取其“连”、“子”、“贵”的谐音,“连生贵子”的意思。

湖北黄梅,女孩子出嫁的那天,把女拖鞋统在男拖鞋内,取“和谐到老”的意思。举行婚礼的时候,更是有不少地方将桂圆、核桃、枣子、栗子放入被子中,象征夫妻团团圆圆、和和谐谐、早立子。

四川迎亲的时候,如果嫁妆中有柜子,一般抬在前面,表示“早生贵子”,“贵子在先”。福建的沙田,在举行婚礼的那一天,新娘和新郎分别在自己的家中吃全鸡,“吉”与“鸡”同音,表示有头有尾的好日子。

  中国传统节日中这种借谐音表吉利的现象更多,如春节时中国北方吃的饺子,原来叫扁食,据说宋代有“交子”纸币,人们为取吉利,便把这种象元宝的食物称为饺子,谐音“交子”。在老北京,春节时要吃一种“百事大吉盒 ”,就是在一个盒子里装上很多的柿饼、荔枝、桂圆、粟子、熟枣,大家一起吃,“柿”谐音“事”,“荔”谐音“利”,“粟子”谐音“立子”,“枣子”谐音“早子”,是希望来年万事如意、大吉大利、团团圆圆、早立子、早生子。台湾人在春节祭祖时在柏枝上插上桔子和柿子,祈求“百()()大吉()”。而年三十守夜的传统,老北京说是为了避免睡觉盖被子,不走“背字(被子)儿”。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

 

国外咖啡文化一瞥

        美国百无禁忌美国人喝咖啡,像进行一场不需要规则的游戏,随性放任,百无禁忌。欧洲人冲调咖啡时的种种讲究,美国人是不屑一顾的。美国人喝咖啡喝得自由,咖啡也同时深入他们的生活。
  土耳其摄人心魄咖啡在中东古国宛如《一千零一夜》里的传奇神话,既可以帮助亲近神,又是冲洗忧伤的清泉。如同中国茶道,他们喝咖啡也有一套讲究,不但焚香,还要撒香料、闻香,琳琅满目的咖啡壶具更使它充满着天方夜谭式的风情。一杯加了丁香、豆蔻、肉桂的中东咖啡,热饮时满室飘香,难怪阿拉伯人称赞它如麝香般摄人心魄了。
  中北欧温和理智中北欧一带的人喝咖啡,喝得理智又温和。从奥地利、瑞士、德国,到北欧几个国家,品尝咖啡的习惯与口味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他们深深了解中庸之道,完全属于中浓度口味。
  奥地利品味情调维也纳人爱喝咖啡,甚至把它和音乐、华尔兹相提并论,称为“维也纳三宝”。在维也纳悠闲的气氛中,人们只要付一杯咖啡的钱,就可以在咖啡馆会友、下棋、看书、写作、读报,或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看电视。
  法国浪漫似水咖啡馆犹如巴黎的城市灵魂,几乎各种社会活动都出现在咖啡馆,情人邂逅、谈天、做生意、赌博和游戏都成为咖啡馆里的景观……巴黎的咖啡馆成为城市的媒介场所,也成为亲情交流的纽带,哪一种人上哪一种咖啡馆,巴黎人十分讲究。你若与情人约会,就请进皇太子咖啡馆,因为那里拥有最具有情调的色彩。你若是游客,需要领略最具有巴黎特色的菜肴,那么就请进埃菲尔咖啡馆,因为你从壁式屏幕画面可以观赏到巴黎全景并品尝到最负盛名的菜肴。 

摘自《中国文化报》 海天 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0623 第八版)

 

意思有哪些意思? 

 

 意思这个词在汉语中有很多种意思。

  一、语言文字的含义或文章的思想内容。例如:

  (l)请你解释一下这个句子的意思。

  (2)这篇文章的意思你弄懂了没有?

  二、指人的意见、愿望。例如:

  (3A:这件事你问过王厂长了吗?他是什么意思?

     B:我问过了。王厂长的意思是他不同意这么做。

  (4)我们有跟他们合作的意思,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

  三、指情趣、趣味。例如:

  (5)星期天从早到晚呆在家里,太没意思了。

  (6)这个故事很有意思。

  四、指礼品代表的心愿,可以用ABAB重叠形式,作动词用。例如:

  (7)这是我的一点小意思,请收下吧。

  (8)这件事你想请他帮忙,一定要先给他意思意思。

  五、表示事情有某种趋势(tendency)或苗头(symptom of a trend)。例如:

  (9)才过五月,已经有点儿夏天的意思了。

  (10)我看王强对马兰有意思。(王强暗暗爱上了马兰)

  六、对对方的言行不理解或不满意的时候,可以说你(他)这是什么意思,是一种质问的口气,说的时候重音可以在,或者在什么上。请比较下面的例句和例句(3)(4)的不同用法。

  (11A:喂,你到底买不买,别站在这儿影响别人。

     B:你这是什么意思,看看不可以吗?

  (12A:医生说要住院先得付两千元。

     B:他这话是什么意思,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意思

 

甲:我看那小妞儿对你有点意思?

乙: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甲:别不好意思,眉来眼去的,你还不知道啥意思?

乙: 你这个人真是有意思,那小妞儿怎么可能对我有那个意思。

甲:管它啥意思,今儿晚上请哥们儿先意思意思。

乙:你的意思是,找家酒楼去喝两盅?

甲:你真想表示个意思,咱们就去意思意思;你没有那个意思,讨吃讨喝就没意思。

乙:雨还有没停的意思,风也没有息的意思,你就是有那个意思,我还觉得没意思哩!等那小妞儿对你真有意思了,再请我意思意思也不迟。

甲:你的意思是,就不去酒楼了?

乙:搞廉政建设上面的意思是不准用公款到那种地方意思。

甲:上面的意思是上面的意思,你要表示意思,是你的意思,你没有这个意思,就不     表示那个意思嘛!

乙:这意思,那意思,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甲:还是看那小妞儿对你是不是真有意思,她真有那个意思,你今天就得请哥们儿意思意思;她对你没有意思,你再想表示个意思,我也觉得没多大意思。

乙:那小妞儿对我有没有那个意思,我还拿不准,但我对她还真有点那个意思。

甲:你对她有那个意思,不等于她对你有那个意思。

乙:对呀,也许是我对她有那个意思,才感到她对我有意思。

甲:连我都看出来她对你有意思,难道你还不明白她的意思?

乙:光有那么点儿意思,也没多大意思。

甲:别罗嗦了,先请我意思意思,再讨论你对她到底有没有意思。

乙:你的意思还是去酒楼?

甲:还不是看你的意思嘛。

乙:不好意思,我还是不明白你的意思。

甲:说声不好意思,你就好意思了!

乙:在没弄明白她对我有没有意思之前,我怎么就好意思请你意思意思呢!

甲:唉,她要是对我有意思,我早就请你意思意思了。

乙:明明你对她有意思,偏说她对我有意思。

甲:真不好意思。

乙:走,请哥们儿意思意思!

:嘿!

北京  华西里

 幽默与笑话 2000. 7-8

 

孩子为何不崇拜父母?(谈天说地)

斯雄

 有国际机构曾在世界范围内做过一项调查,让青少年列出自己崇拜的人。结果,绝大部分国家的青少年都把自己的父母列在比较靠前的位置甚至是第一位,只有中国的青少年是把父母放在最后一位。
    
假如这个调查结果基本能反映实情的话,那就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的青少年为什么不那么崇拜自己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走向社会,是在父母的指引教育下逐步开始的。正常情况下,父母在子女心目中建立一个良好甚至是高大的正面形象,既该也容易。孩子从小崇拜父母,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但是,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影响子女对父母的评价的因素也变得纷繁复杂。比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有所蔓延;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为人父母者如果本身行不正、言不端,就必然直接影响到自己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崇拜父母也不奇怪。
    
在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中,成年人其实是个相当关键的因素。比如坐地铁的时候,有的父母一进车厢,便忙着抢座位,然后让给自己年纪已经不小的孩子;有的甚至不惜从已坐下的乘客中间挤出位子让孩子坐,可见到老人和孕妇的时候,这些父母和孩子常常装着看不见。一进地铁,大家都在挤,都在奋勇争先、生怕吃亏。这样的一种氛围,给未成年人的示范,可能就是教他们“在狼群里要学狼叫”。未成年人想到的可能就只有“人人为我”,而且心安理得。
    
准确地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要是成年人的事。成年人自身的形象立起来了,在未成年人心目中的形象才有可能高大起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0802 第一版)

 


走出养生误区(养生百科)

殷海昌

 

不饿不吃;许多人进餐无规律,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就不吃。殊不知,进餐无规律,饱一餐饿一餐,不仅会打乱人体饮食生物钟节律,给健康带来危害,而且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胃液开始“消化”胃黏膜,长期下去容易引起胃肠疾病。再说,进餐无规律,也是导致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不渴不喝:有些人平时不喝水,只是在口渴时才喝,理由是不渴喝什么水?在正常情况下,人每天可通过出汗,呼吸和大小便排出一部分水,为了保持水的平衡,人体又从食物和饮水中补充所丢失的水分,每天喝一定量的水(一般需1000毫升左右,夏天还要适当多一些)是健康的需要。如果感到口渴,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因此,要保持机体的水平衡,不能等口渴了再喝水,应该主动地喝水。
  不急不排:每天进食食物摄取营养;排泄大小便等“垃圾”,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进餐要有规律,排便也要定时,才有益于健康。有些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不仅容易造成“自体中毒”,而且还有诱发严重疾病的危险。
  不困不睡:睡眠是人体活动必须的重要的生理机制,人体通过睡眠来松弛身心,调节大脑和肌体的生理机能,解除一天劳作的疲劳,蓄备次日劳作的能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有益于肌体的正常运转。有些人生活无规律,不按时起居,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殊不知,这样做会给健康带来极大的不利,长此以往,会诱发多种疾病的发生,甚至缩短寿命。
  不累不歇:工作学习和休息,是互相依存和相互影响的两个相对对立的统一体,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和学习。有些人感到累了才休息,甚至累了还要硬撑一会儿。其实,这样做不仅对工作和学习无益,而且对健康也会带来危害的。累了,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和表现,已对健康造成了危害,这时再休息为时已晚。要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和脑力,才有益于健康。
  不病不治: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这是人们普遍知晓的道理。许多人不懂得预防,不积极进行健康检查,直到生了病后才去看医生,常常悔之晚矣。其实,保健养生应以预防为主,生活规律,合理营养,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适宜的运动的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还应定期检查身体,保证有病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及时康复,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0625 第六版)

 

夏日里的安静权(时事漫议)

王晋

 

“安静权”是个新词,最近才刚刚兴起。有消息说,前不久北京市环保局噪声立法修改程序,在征求市民意见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天就有上百市民上网支持环保局立法保障公众的“安静权”。
  说起“安静权”,笔者有切身感受。有段时间上夜班,就盼着白天能睡个好觉。可惜不行,赶上楼上装修,钻声阵阵,锤声隆隆。我是有苦说不出,因为小区里规定,上班时间可以装修。于是,我每天痛苦地等待着轰鸣声的响起,偏偏它就像是相声里说的那“第二只靴子”,就不着地。在我等着装修声响起的时候,它偏偏失约;我刚躺下,准备偷得浮生半日闲,头未沾枕,楼上已是轰鸣一片。
  由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我那段日子,怎一个“苦”字了得。睡到自然醒,对我,竟成了一个奢侈品。
  去年夏天,笔者住的小区外突然平地起高楼,接着的,自然是深更半夜的各种污染:噪音、灰尘、灯光,夏天的夜晚,关窗气闷,不关窗郁闷。每个晚上,就在噪音中睡去,心浮气躁,已是意料中的结果。
  受噪音折磨的还不是一个两个。有消息说,汽车报警器刺耳难忍、楼上午夜大声喧闹、冷却塔昼夜轰鸣等生活噪声成为京城市民意见密集的焦点。在北京市环保局的网站上,仅一天,就有94名市民注册成为了网站会员,而发帖量达到了123个。市民们的反映和讨论焦点集中在了生活噪声上,而交通、建筑噪声位居第二位,工业噪声则退居第三。
  过去长期没有被人们关注的生活、交通、建筑噪声之所以如此之快地超过工业噪声成为焦点是有原因的。据有关人士介绍,北京四环路内已没有多少工厂,而城区内的餐馆、歌厅却放眼皆是,同时,北京的开复工面积达到了1亿平方米,而汽车的保有量增加到了230万辆,这些无疑使生活、交通、建筑噪声源在呈几何数增加。
  我们的城市在快速发展,但城市中的生活环境却不见得同步改善。北京的新规划中,北京将成为“宜居城市”。笔者暗暗希望,像“安静权”这样的东西也能考虑其中。
  想想一个1400万人的大城市,如果每天都有人因为不能维护自己的安静权而痛苦着,这还真不是件小事。听说北京市环保局将加大对噪音污染的惩罚力度,希望真能有效。就怕好政策最后泡了汤。
  但愿每个人都能在鸟鸣中醒来,空气湿润,花香馥郁,就像书里说的那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0629 第八版)


 

学汉语的经历


    
当我在读大学的时候,遇到许多朋友会用汉语来会话。我很羡慕他们,我也想像他们一样能够用汉语来沟通。大学毕业后,我就决定要学习汉语了。
    
回到家,就和妈妈说明我的心意,妈妈帮我找了一个家庭补习老师。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我觉得汉语是非常难学的语言,当时,我一点都看不懂,更不要说学写汉字了。每到要学新的词语的时候,我连前面学的都不能记住了,所以特别灰心。我真的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在家里跟妈妈爸爸一起学说汉语的人,他们说起来总是那么自然,而我呢,拼命练习,可是发音总也不准确,还常常引起同学的笑话。我觉得自卑极了。这时候,我的妈妈就鼓励我说,谁也不是一出生就会说很多语言的,都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我的汉语老师也鼓励我,从来不骂我。老师耐心的教导使我更加努力学习。
    
每天我补习一个小时,晚上就温习一下白天学到的内容,这样才不会忘记。不知不觉,我已经补习了3个月了,我觉得我的汉语有进步了。为了能增加知识,我常常学看报纸、杂志、跟着录音机学唱中文歌和看汉语电视节目。现在,我能够用手机用汉语和朋友联络了。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把汉语学好,我希望将来这门学问在工作方面能给我帮助。
    
如果要学好汉语,我们一定要多看、多听、多读和多写。这就是我学习汉语3个月以来的一点经验和体会。

(印尼)吴珊珊

华文教学通讯 2003.11.15

 

趣谈老外学汉语

 

光明日报 崔希亮

 

当老师需要有想象力。教外国人学汉语,常常会遇到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老师目瞪口呆,等你明白过来以后哭笑不得。这是语言教学中常有的事,也是语言老师艰苦劳动中一种乐趣。我在这里把自己教学中遇到一些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也算是奇文共欣赏的意思吧。
  有一个毛里求斯的学生到我家来,敲开门以后小心翼翼地问我:老师,你媳妇不在家?我媳妇的确不在家,不过他作为学生这样称呼我的媳妇,心里总有些不舒服,心想媳妇是你的吗?又一想,不知者不怪,也就坦然了。不过后来我发现这汉语的称谓还真是外国学生学习的难点,于是在这个题目上做了好几篇学究气十足的论文,也算是对社会语言学的一点贡献吧。汉语的妻子有那么多变体,什么太太夫人老婆内人贱内拙荆,甚至还有婆姨家里的孩子他妈等等,还有一个爱人,这里有自称,有他称,有尊称,有贱称,有专称,有通称,称谓依人而变,也难怪老外一时摸不着头脑。
  语言中最难把握的是词汇的意义。因为不同的语言在词汇上往往很难完全一一对应。一位巴西学生上课时给大家解释为什么自己很瘦。她说:我出生的时候我妈妈没有牛奶,我是吃母牛的牛奶长大的。《英汉词典》里对milk的解释是:牛奶。这位巴西同学不认得,只认得牛奶,于是她妈妈的乳汁也就成了牛奶。
  有一位日本同学问我什么是“Y,这次该轮到我摸不着头脑了。后来她把书拿出来指给我看,嗨!原来是丫头!她紧逼不舍:丫头是什么意思?要解释丫头也不容易,首先得说汉字是方块字,但是也有例外,“0”就是例外;其次得说是象形字,于是在纸上画了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女孩儿;第三,这里的丫头还不仅仅说的是女孩子,在书里说的是伺候人的丫头,虽然这丫头不是那丫头,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是要说,说到丫头连带地还要说丫鬟,还要说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女佣现象,一发不可收拾。
  有些词对我们从小就说汉语的人来说从来不是问题,但是对老外来说就不一定了。我们都知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不会把亲口说成亲嘴;我们还知道也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不能把同屋说成同房;我们还知道开心不是把心打开(那是做开胸手术),关心也不是把心关起来,不能望文生义。但是老外可不管三七二十一。有时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说不清楚在我们看来极其简单的问题。比如能说会道说的是一个人很会说话,这不是赞美之辞吗?可是当学生这样夸我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相敬如宾说的是夫妻之间彼此尊重,像对待宾客一样,当学生说我和我的同屋相敬如宾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他这个成语只用于夫妻之间。可是问题又来了,不吵架的夫妻不是真正的夫妻,夫妻之间为什么要像对待客人一样?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了。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学生害羞地说:老师不要拍马屁。老师留作业太多,学生想说负担太重,就说老师给我们背黑锅,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福建侨联网 20021030 17:00:14

 

外国人争相学汉语

 

 随着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尽管汉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但近年来,世界上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2500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学习汉语而认识了中国,也了解了中国。

  尼罗河畔“汉语热”

    亚拉——一位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12岁埃及小女孩,是中国驻开罗文化中心举办的第四期汉语短训班中年龄最小的学生。当问及为什么学汉语时,亚拉腼腆地说:我爸爸让我学汉语,他喜欢中国。

    和亚拉一起参加第四期短训班学习的还有其他40多名同学,最年长的是满头白发、70多岁高龄的尤素福老爷爷。

    开罗文化中心自20039月开设首期汉语短训班以来,前来学习的埃及朋友人数明显上升。目前,第五期短训班的报名人数已达70多人。

    仇志群是文化中心聘请的唯一的专职汉语老师。据他介绍,由于短训班时间短,而且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也大,因此,教学方式上必须重在培养学生兴趣和学以致用。文化中心为此特别推出了“大使杯汉语比赛”系列,通过学唱中文歌曲、学讲中国故事等竞赛,寓教于乐,特受欢迎,在当地影响很大。

    据介绍,前来参加汉语短训班的同学主要分以下几类:一、埃及各大院校汉语系的在校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来短训班“加餐”;二、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埃及朋友,他们学汉语是为了方便工作;三、旅游从业人员或学生。由于近年来埃及旅游的中国人猛增,不少导游都寻思着学点汉语,有的甚至考虑从竞争十分激烈的英语、法语导游转行为中文导游;最后一类是纯粹出于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他们学习汉语是为了充实自我,完善自身修养,前面说过的尤素福老爷爷就是这样一位“中国迷”。

    开罗文化中心的汉语短训班只是埃及“汉语热”的一个缩影。据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教育处官员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热”近几年来在埃及持续升温。埃及最大的语言大学——埃因夏姆斯大学、世界最古老的埃及艾资哈尔大学和埃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开罗大学都已先后正式开办了中文系,目前在校生700多人。

  德国:学习汉语好求职

    2002年始,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德国在欧盟之外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德国则连续近30年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随着中德贸易关系的不断发展,德国学习汉语的学生毕业后往往能够找到较好的工作,这也为“汉语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德国不少高等院校的汉学系老师告诉记者,汉学系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就业,这与德国不少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不少有中国业务的德国公司愿意招收有汉语基础以及对中国有一定了解的人,派他们到中国去拓展业务。所以,记者听到德国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少学生选择进汉学系,其实就是冲着中德两国巨大的贸易额来的。”

    汉语教学在德国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和推广。目前,德国有41所高等院校设有汉语课程,此外还有70多所中学提供汉语教学,德国注册学习中文的人数已经达到4000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如今在德国学习汉语的人已不单纯是学习语言、文化、历史专业的学生,许多学习经济、贸易、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也开始学习汉语,他们认为掌握汉语对就业和工作会有帮助。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从现在就开始学习汉语是投资未来

    社会上的短期汉语培训班在德国也很受欢迎。今年初柏林自由大学东亚学院开办的一期“汉语及中国文化假期班”,20多位学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大多数人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期两周的“假期班”学费350欧元,对于一向精打细算的德国人来说,放弃了两周的休假,不去沙滩,放弃娱乐,这个代价似乎更高一些。

    摘自《世界新闻报》 涂龙德 窦小文

 

专家之言:关于送孩子回国学汉语的建议

 

  我是一名从事了近20年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汉语教师。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侨胞纷纷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内的各种语言学校学习汉语。我所在的学校每年都有几十名这样的学生,每学期我所教授的班几乎总有4—6名。因为他们和许多外国留学生有着不一样的情况和特点,所以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作为一名教师,看到很多华侨子女表现出的各种学习状况,想给他们的父母及想把孩子送回国内学汉语的家长们提几点建议:

    1、选择中文学校有讲究。

    如果孩子是初中或高中学生,不应把他们送到大学的语言类学校,去和一些比他们年龄大的学生一起学习。应该让他们和中国的初中和高中学生一起学习,宁愿降一个年级。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我们不妨想一想,有很多小学生、中学生他们跟着父母去国外时和外国的小朋友一起上课,一起玩,用不了多长时间就把第二语言学会了。道理是一样的,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和大人不一样,只要语言环境好,许多孩子甚至不太要教科书就可学会。而且和初、高中学生一起上课,有比较规范的教学要求,不仅可以学到系统的语言知识,而且也可以在老师的督促下从基础开始学习写汉字。更重要的是,和同龄人在一起生活,充满了朝气,不会觉得生活枯燥乏味。如果跟着成人一起学习,会有一些弊病,其一,成人的语言学习主要靠自己花许多时间自学。很多大学的语言学院都是上午上课,下午自习。这样一来,年龄小的学生如果不会安排时间,下午则不是睡觉,就是和朋友出去玩,学习效果并不好。其二,大人学习的一些内容对他们并不适合,不对路。孩子不是觉得内容枯燥,没意思,就是觉得内容和他们没关系。

    2、大学回国学习之前,最好先想清楚:回来学什么?自己的汉语程度有多高?

    如果仅是学习汉字,就不要急着回来,不妨先在所在国找一所专门学习汉字的学校或者找个家教把写汉字的基础打好。因为写汉字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可以让孩子边读大学,边识字,边学习写汉字。细水长流地把汉字练好。而后回到祖国学习语言,这样提高很快。

    3、子女回国留学之前,父母先要告知自己的子女,学习汉语不要眼高手低。

    如果口语和听力不错,学习时就可以把目标定在学习汉字、语法知识及中国文化上。选择的班级低一点,甚至从拼音开始学起,系统地了解关于汉语的知识。这样做虽然有些枯燥,但是,如果有明确的方向,就可以把握好时间。比如说:别人在上课时练习你已经会了的句子,这时,你就可以在课堂上把这个句子写一写,多写几遍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4、家长在国外给子女布置写作的作业,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开始时可以让孩子一个月给家里写一封信,要求300字左右就可以了。以后可以增加到每两周一封,500字左右。再以后,可以过度到每周一封,字数逐步增加。开始时一定要用笔写,时间长了,汉字很熟练了,就可以用电脑写。

    5、如果在国内有亲朋好友的话,最好让子女住在他们家里。

    这样不但语言环境好,而且有人帮助他们练习写汉字。孩子的口语和听力都会有较快进步。

    最后也是重要的一点,父母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回国学习汉语、汉字是自己的意愿?还是父母的一厢情愿?另外,他们是否喜欢学习汉语?自己想学是主要的,兴趣可以在学习中慢慢培养。千万不要强求自己的子女回来学习。我遇到过许多例子,说明逼迫孩子回国学汉语的结果是非常失败的。

以上是作为一名汉语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碰到的一些情况,提供给大家,是想给在国外

 

的华人父母提个醒,希望他们更加有的放矢地给自己的孩子制定学习中文的计划。

(作者:张春芳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副教授)

 

(漫话·漫画)

 

        自古以来,我国老百姓为了吃饱肚子,一辈子劳累操心,千难万苦都得受着。所以开口说话就常离不开个字。受不了说吃不消,不顺利、行不通叫吃不开,扛活拉车的叫靠力气吃饭,在政府机关工作叫吃皇粮,靠出租房子生活叫吃瓦片儿,教书叫吃粉笔末儿,受苦叫吃苦,占了什么便宜叫吃香,开口骂人常说:你是干吗吃的!”“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说什么人懒叫好吃懒做,也带上个字。受窘叫吃瘪,受损失叫吃亏,甚至连枪毙人也说他吃枪子儿吃黑枣呢。
  在谚语俗话里也少不了字,如吃人家的饭,受人家使唤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坏人是吃人饭,拉狗屎。《水浒传》里两个公人押着宋江上了贼船,那梢公不知是宋江,要抢他的行李,把三人逼下水去。他用刀威胁说:你三个却是要吃板刀面?却是要吃馄饨?”“吃板刀面就是用刀砍杀,吃馄饨就是让他们自己跳下水去。连杀人也忘不了个字。
  还有说吃不带字的,如成语有奶就是娘看见猪头肉,赶紧要还俗耗子尾巴———油水不大端人家碗,受人家管家有二斗粮,不当小孩儿王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煮熟的鸭子,飞了”……等等。
  吃是这么重要,所以早年人一见面的寒暄语,在什么地方都是一句话:吃了吗?因此还闹出笑话:一人刚从厕所走出来,另一人见了无意中说一句寒暄语:吃了吗?
  在民间笑话里就有不少说到吃的笑话。例如在清朝《笑例选》里收的一则:有客在外,而主人潜入吃饭者。客大声曰:好一座厅堂,可惜许多梁柱都蛀坏了。主人忙出曰:在哪里?客曰:他在里面吃,外面如何知道?
  我有时开玩笑。一次和朋友吃饭,点菜时他说是吃素的,我说:我也吃素。他问我点什么菜?我说:来个素炒肝尖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1011 第七版)

 

默克尔成为德国首位女总理

 

     本报柏林1010日电 记者江建国报道: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合称联盟党)和社民党的领袖经过三次会谈,今天上午就大联合政府的席位分配达成协议。基民盟主席安格拉·默克尔(右图)将担任下届总理,她也是德国的第一个女总理。施罗德不再在政府中任职。
  根据协议,社民党将得到外交、财政、司法等8个部长席位,联盟党将占据国防、内政、经济等部的部长职位,联邦议院议长也将由联盟党人担任。
  默克尔1954717日出生于汉堡,1973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物理,1986年获博士学位。1989年,默克尔投身政治,曾担任民主德国最后一任德梅齐埃政府的新闻发言人。1991年至1994年默克尔担任了科尔政府的妇女与青年部长,是当时最年轻的部长。此后她还担任过环保部长。1999年默克尔当选为基民盟主席,在今年的大选中成为联盟党的总理候选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1011 第四版)

 

书界有股媚俗风(文化关注)

        前不久,杂文家陈鲁民说,他不读5种书。即:身体写作的书、美女美男的书、高产作家的书、前卫作家的书、热衷炒作的书。陈先生的话触动了我,引起我的共鸣。他所说的这些书折射出的书界媚俗,书市浮躁,让读者痛心疾首。其实,又岂止这5类。
  超女的书附庸在她们身上的一些商家媒体纷纷跟风出书。这种追逐金钱利润出的书,能有多少文化价值,审美情趣?
  主持人的书稍微有了名,成了腕,就纷纷效仿出书,在雷同肤浅、标榜炫耀上,大多不过如此
  领导授意的书由下面的人,比如秘书当枪手出的书,大多空话套话连篇,味同嚼蜡。
  小资的书个中矫揉造作、缠缠绵绵、卿卿我我,五体懒倦,四肢不勤,俨然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情调让人直倒胃。
  淫诲的书主人公多以女大学生和猛男为时髦,这在网上较为盛行。像什么《色欲夏天》等等,耽误的又岂止是个别子弟?
  宣扬暴力的书据犯了罪的孩子讲,他们犯罪的诱因多半来自这类书。
  神童的书个中虚无缥缈,天马行空,神侃神说,不乏大人或编辑捉刀代笔的嫌疑。
  价高的书儿童读物一套图画则几十元,则上百元,实际内容则少之又少。
  2005年已经过去,这股媚俗风什么时候才能过去呢?
  文仕全 文 摘自《中国妇女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0126 第八版)